世界一家 ‧ 抽象詩意

時間
Dec 12, 2015 – Mar 6, 2016

Para Site藝術空間榮幸推出《世界一家‧抽象詩意 》,展出Robert Motherwell、Bruce Nauman、大竹富江 (Tomie Ohtake) 以及陳壯 (Tang Chang) 的代表作品。《世界一家‧抽象詩意》為Para Site透過思辨性角度來梳理藝術史於我們所屬區域發展下的重要系列展覽之一。此展以戰後抽象藝術運動為出發,當時在一些藝術家的創作中可見國際藝術語彙與傳統亞洲繪畫手法的交匯。 此次展覽展出Motherwell、大竹富江、陳壯,三位活躍於東亞地區之外的抽象畫家的作品,他們的實驗性畫法融合了該區域的藝術傳統。展出的作品儘管為數不多,卻一致地呈現了此特性。透過作品間的對照,我們清楚可見彼此在形式上的雷同,以及挪用水墨及書法畫風上的區別;同時也顯現他們的創作美學如何體現冷戰下的政治氛圍,以及其立身處境。此次展覽也試圖就歷史敘事操作下不同層面的邊緣性以及國家和國際正統的建構提出質疑。

大竹富江(1913年生於京都,2015年卒於聖保羅)的生平和抽象創作上的成就,與同期其他日裔巴西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相較起來,她維持了一種特殊的獨特性。 大竹富江於1936年從日本來到巴西,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別與大多數的日裔巴西藝術家,多搭上早期從亞洲前往南美的移民潮。她在巴西藝術史上的地位無庸置疑,當然這多少受到巴西新/具體藝術在本地及國際上受到推崇的風潮所致。大竹的畫作充滿著濃烈的書法特色,精準、深刻而有力的筆法,帶領觀者通過圖像的深度和層次來探究靈性的境界。大竹富江的作品受到禪宗佛教人文精神的影響。她的符號、物件和內在的關係與文化環境息息相關;正如她曾寫道: 「圖像並非物體,而是一個動態,它可以是『前者』也可以是『後者』」。

陳壯 (1934年生於曼谷,1990年卒於曼谷)是泰國現代史上十分重要的畫家與詩人。泰國在1932年的革命運動後,歷經了政治上的動亂,進而使得早期受到西方脈絡影響的文化發展轉向本土純粹的靈性探索。陳壯早年自學,因其華裔的背景和時常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加上創作上缺少了泰國元素的表現,未曾列入國家正統中,並因為過於國際抽象和中國化而被雙重排擠。他的作品形式十分廣泛,包括姿態抽象繪畫、表現主義肖像畫以及大量的詩歌繪圖。他的大型油畫作品隱含著書法的氣息,散發出暴力和焦慮之感。陳壯的作品在反華運動後面世,因此在閱讀其作品時,不能忽略1970年代的學生運動和軍事政壓的背景脈絡。

Robert Motherwell (1915年生於美國華盛頓州,1991年卒於美國麻州)是著名的美國抽象派畫家,也是冷戰初期抽象表現主義學院中最早享譽國際的藝術家。Motherwell同時也是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其繪畫作品時常可見挪用中國和日本繪畫中的形式與筆法,這和他大量收藏東亞傳統藝術與文字書籍的興趣有關。數十年來,他不僅醉心東方文化,對厚描的熱愛也進而發展出獨特的形式認識論。他的作品經常反覆出現同一主題,《西班牙輓歌》(Elegy to the Spanish Republic),看似永不完結的畫作系列一直被視為Motherwell對西班牙內戰法西斯陰魂不散的抗議。

展覽也將展出Bruce Nauman(生於1941年)在1967-1968年的錄像表演 < Dance or Exercise on the Perimeter of a Square (Square Dance)>。Nauman在一個受限的特定區域內舞動,透過動態和非物質性探討時間、空間的概念;這也可在Motherwell、大竹富江和陳壯的作品中看到三位藝術家遊走其邊界的嘗試。

展覽主題來自西班牙內戰中數百名自願參戰的中國士兵的口號,他們加入共和黨一同對抗佛朗哥法西斯主義,儘管人數稀少,但在這場戰爭的國際縱隊中卻起了重要作用。這句口號不只蘊含了他們的個人情感,也交雜了對當下處境及他人努力求取生存的認同。三位藝術家在整個20世紀中,於世界不同角落活躍於自身創作,並進入不同的藝術正統;他們將繪畫提升為超然於國家身份認同的圖像語言,並在不同的文化傳承下為其各自時代找到了最佳代言。

 

參展藝術家:
羅伯特·馬瑟韋爾, 布魯斯‧瑙曼 , 大竹富江, 陳壯

「世界一家。抽象詩意」由康喆明及Inti Guerrero共同策展

 

 

Para Site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躍進資助。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展覽場刊

展覽圖片

Shopping cart

Subtotal
Shipping and discount codes are added at checkout.
Check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