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Site藝術空間將於7月28日舉行 《疫年日誌》香港新書發表會暨座談。當天將邀請本書編輯康喆明(Cosmin Costinas), Inti Guerrero與馬唯中,以及作家洛楓、Fionnuala McHugh和藝術家李傑、黃志恆出席與談。《疫年日誌》由Para Site藝術空間與Sternberg Press聯合出版,並由紐約Project Projects擔任美術設計。該書以Para Site在2013年推出,由康喆明及Inti Guerrero共同策劃的「疫年日誌: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展覽為脈絡,收錄專文、訪談及展覽圖檔紀錄。該展於香港推出後陸續巡迴至台北TheCube立方計劃空間、南韓Arko Art Center和三藩市Kadist Art Foundation及 The Lab展出。
《疫年日誌》以批判角度分析歷年及近代疫症帶來對恐懼的想像和政治見解,以及傳染病的幽靈對當代文化與社會的影響。 獲邀撰稿的學者、藝術家、小說家及專欄記者從香港歷年的疫情病症出發,包括2003年爆發的沙士到亞太區流行偶像張國榮逝世的悲劇,從跨地域的歷史軸線、神話、焦慮和記憶的文本,拆解疫症傳染的強大力量和多重觀感。 康喆明及Inti Guerrero的專文涉及了展覽的不同層面及觸角;董啟章在頗富詩意的《地圖集》中描繪了死者的消逝和幽魂空間的再現;而節錄自文學家施叔青大作《香港三部曲》的篇章,則生動地描寫了疫症蔓延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與殖民結構。 藝術家洪子健談論疾病、種族、純粹和淨化之間的關係;作家與策展人翁笑雨則從1910年代美國加州印刷物中對中國移民帶有偏見的刻板印象出發,就「黃禍」以及藝術家黃漢明作品中,對荷里活電影裡常見的華人及亞洲人的身份原型現象進行探討;藝術家白雙全及作家潘國靈暢談他們記憶中對SARS的抗爭,以及這段記憶如何改變他們立身處世的態度。進念.二十面體以幽默的筆法撰寫了劇本《The Phantom Mask》,重訪沙士危機爆發時政府如何隱瞞疫情,以及當時香港社會的政治氛圍;專欄記者Fionnuala McHugh深入分析在面對疫症時引起的社會恐慌;台灣電影及藝術評論人徐明瀚則透過分析艾未未的裝置作品,探討香港普羅大眾的反中情緒;文化評論家洛楓評論影星張國榮扮演的角色及其在回歸前後數十年,對香港身份包容多元性所造成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學者Michael Berry探索香港電影如何詮釋沙士及伊波拉等疫症和疾病。此外本書也詳細介紹歷史上五項重要的行為藝術如何對日後抗爭及行動組織立下典範。
發表會當日將販售本書,同時也可於香港、海外及網上的各大藝術書店購買,售價為250HKD。
本次活動由Connecting Space 主辦。
本書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出版
Para Site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躍進資助。
–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Para Site藝術空間大力支持香港人的民主訴求。